close



一盆洗菜水倒進水鬥,整整一刻鐘才能全部流完;台中通水管聽到下水口“咕嘟咕嘟”冒泡,心裡台中抽水肥就發慌;上班前總要用東西堵住水鬥下水口,防止污水外翻;過節不敢出門,生怕家裡水漫金山而殃及樓下鄰居……十多年來,局後小區的700多戶居民就這樣過著“談水色變”的日子。

  位於中心城區的打浦橋街道轄區23000多戶居民中,超過1/4的居民住在8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中。去年初,街道組織的一次調研發現,由於房齡較長,原下水管油膩積垢、管壁鏽蝕導致堵塞情況嚴重,常常成為眾多社區矛盾的導火索。改造下水管道成了這些居民的最大呼聲。

  從2012年起,打浦橋街道決定連續2年將政府每年撥付的250萬元實事項目經費全部用於攻克老公房廚房下水管。截至目前,已有3000多戶居民完成改造,預計年內全部完工。

  “局後”是首批接受改造的小區:改造前,物業每年接到的疏通單為252張;改造完成後一年間,疏通單降到了零,居民滿意率99%。

  水管外翻,破解“一票否決”難題

  位於麗園路的蒙西小區眼下正在改造下水管。

  工人師傅拆下一段老舊的鑄鐵水管,用手指在管口壁輕輕一轉,掏出一堆黑糊糊、油膩膩、鏽斑斑的渣滓,“你看,一根水管,只夠伸進一根手指,能不堵嗎?”

  師傅又指指一旁新裝的廚房下水管:“現在都是PVC材料,不鏽、不掛油膩,最細的入戶管徑也足足有5公分,可以用上好幾十年了”。

  在蒙西小區,每一層樓面有4戶人家,中間兩戶的廚房靠近樓梯過道,施工隊在樓內過道牆面安裝了新的下水豎管,並通過一小截橫管接到居民家中;旁邊的兩戶居民,廚房靠近外牆,下水豎管就安在樓房外牆上,也通過橫管接入戶。

  “這叫水管外翻不用在居民家中拆裝、施工,最大程度減少了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。”常來工地督工的街道副主任楊國威告訴,原先的廚房下水管都埋設在居 民家中,如果要入戶拆換,比較麻煩,而且只要有一戶居民不同意,上上下下都動不了。經過多次論證,街道、施工方、居民最終選擇了“水管外翻”方案重新鋪設 下水主管道,並通過支管接入每戶居民,“我們在主管上留有端口,給暫時不需改造的居民留下了接入口。”

  多方監督,讓改造徹底而痛快

  施工現場,永理物業方嘯虎來回奔忙卻樂不可支。永理物業負責打浦橋轄區內所有直管公房的物業管理,原先每年要收到下水管道疏通單近1900張,“每次 只能派名工人拿個"地老鼠"上居民家中捅兩下,但治標不治本,沒幾天電話又來了……”方嘯虎說,老公房很少有維修基金,物業管理費也低,永理每年要貼補不 少錢用於疏通下水管,“啟動改造後,疏通台中通馬桶單大幅下降,去年一年就節省了好幾萬元。這是一次徹底而痛快的改造,我們當然全力配合”。

  “徹底,痛快”的背後,有一套“多方同步監督機制”作為保障每個小區改造前,街道、居委會干部會駐守小區充分聽取居民意見;還要聯合物業及相關施工單 位現場勘查,制定具體施工方案;之後,舉行聽證會,就相關用材、方案與居民溝通,完善細節;施工中,街道聯合物業實時調處矛盾;最後,請來第三方驗收工 程,並聽取居民評估。

  整個過程中,街道、物業、居民相互監督,共同推進項目進展。每次收工後,街道還會請來第三方審計,就工程台中清水溝的質量、價格出具詳細結算報告,楊國威說:“確保實事工程投入的每分錢都花得值。”

  蝴蝶效應,小水管一通事事都通

  “去年剛啟動改造時,我們忙著挨家挨戶上門作解釋,求得居民對改造方案的首肯;而現在,最令我們頭痛的卻是安排剩余居民區改造的先後順序。”楊國威翻出案頭厚厚一疊信件清水溝,“不斷有居民聯名寫信要求"插隊"。”

  眼下正在施工的蒙西小區就是“插隊”進來的。小區有1300戶居民,規模比較大,本來被安排在今年下半年動工,但居民們看到了周邊的樣板樓後聯名寫信呼吁盡早改造。

  “疏通的可不只是小水管。”蒙西小區的老居民陳康瑜感慨,鄰裡情、物業與居民間的關系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修補。

  陳康瑜說,原來在蒙西,樓上樓下居民因為污水外翻滲水的吵罵聲不絕於耳,因為下水管堵塞而賭氣不交物業費的人也比比皆是。現在,一切都慢慢起了變化橫 管入戶時,不小心碰壞了一面瓷磚,居民不計較,自己悄悄買了塊新磚補上;有居民出遠門,隔壁鄰居代為提交申請表,預約安裝入戶管;還有居民主動找到物業補 繳拖欠的物業費……“小水管一通,一通百通啊!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uyiti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